最初搞太空育种的当然是美苏这两个大国,他们在送过狗、黑猩猩、人进入太空后,想起来还可以送种子上天。
于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,美苏进行了太空育种实验。
他们分别送了玉米、玫瑰花、松树、大豆等植物的种子,回国之后将其种下,发现这些太空育种都有一个特点,产量变高了。
他们认为这将是农业的一次巨大转折,于是开始了商业化的太空育种。
太空育种的南瓜
我国虽然在太空育种方面起步比较晚,但是凭借我们基因中的种地天赋,我国的太空育种事业发展得非常快。
1987年,我国的第一批太空种子搭乘返回式卫星上天,一共70种农作物,如水稻、小麦、青椒等。回国之后在试验地种下,发现效果非常好。
比如送上去的水稻种子华航1号,产量比一般水稻高出5%到10%。
而对于蔬菜青椒,它不仅个子变大了,维生素C的含量还增加了20%。
华航1号水稻
之后我国又将更多的植物的种子送上太空,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树种。
返回之后,经过对试验田进行检测,发现这些树具有了非常强大的耐旱能力,于是在西北地区种植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防沙树,很多就出自太空育种。
可以说太空育种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的绿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西北地区种植的防沙树
经过30多年的发展,我国的太空育种市场已经达到了2000亿的规模,在未来它还将覆盖更大的市场。
然而,关于太空育种,很多人却也有担忧,太空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很清楚,太空回来的种子种出来的植物,不会带有辐射吗?
太空环境恶劣
无需太担心
太空育种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危险。
首先,太空回来的种子并不会立马就投入市场使用,它会经过试验田的筛选。
太空育种说白了就是利用辐射和失重诱导基因突变,基因突变具有不确定性,所以还需要对其进行定向选择,最后得到人们想要的品种。
这一过程中,会对植物内的各种含量进行检测,就包括辐射量。
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太空蔬菜、太空水果等商品,是已经通过了层层检查的,没有有害成分。
太空育种的步骤
其次,太空育种和我们平时所谓的基因工程是一回事,只不过实验的环境变成了太空而已。
咱们现在吃的各种食物,或多或少基因都已经发生了改变。
比如最初的西瓜,是生活在沙漠之中的有毒小瓜,现在已经出现了无籽西瓜,又大又圆,早已经不是祖先的模样。
大家现在吃瓜吃得这么开心,得感谢这些基因工程。
现在科技发达了,借助太空搞基因工程,效率翻倍,岂不美哉?
各种太空育种种出来的蔬菜
最后就是大家担心的价格问题,许多人认为太空育种成本太高,所以价格肯定比一般的果蔬更贵。
太空育种的确让种子的成本增加了,但是它提高了产量,就会让成品的价格降低。
比如一些农作物,本身产量低,导致市面上价格很贵。
现在经过太空培育,产量增加,那么它的售价也自然就下降了。
太空育种产量巨大
并且太空育种出来的农作物,是经过了国际卫生组织、国际粮农组织、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认证的,不会存在安全问题。
既然太空育种这么厉害,为什么现在全部都是培育的植物,不培育动物呢?
太空种子的培育室
太空培育动物
其实科学家们不是没想过培育动物,但是培育动物的难度远比植物大。
动物的繁殖不是靠种子,是靠两只成体动物交配,但是又不可能把两只动物送上太空让它们交配。
所以动物的太空培育,采取的是,将动物的胚胎带入太空,可是效果不是很满意。
生物的胚胎
我们都知道,在地球上做胚胎的相关实验,都必须争分夺秒,因为如果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,再做一些实验就已经晚了。
并且动物的胚胎实验,必须全程有人监督、操作,只是单纯地将胚胎送入太空,不一定就完成了人类想要的变化。
就算胚胎在太空中变异成功了,回来之后还得移植到动物身上把它生下来。
动物,尤其是家畜的繁殖周期非常长,除了猪妈妈,其他动物一般一胎就生一只,算下来培育时间很长,产量也没有增加,不会像农作物那样降低价格。
母牛一般只生一只小牛
所以科学家们对于太空育种动物的计划是,要么培训宇航员进行生物实验的能力,要么挑选实验员中身体较好,可以在太空中工作的人。
在太空中设立空间站,在上面开展生物胚胎实验,成功之后带回地球进行培育。
不管是国际空间站还是我国的天宫空间站,都有一个实验舱,宇航员可以在上面进行相关实验。
不过由于宇航员们的任务繁重,因此在宇宙中开展的生物实验,目前还是以微生物的居多。
而且越是高级的生物,所需要的仪器也越多,空间站的规模不足以放下这么多的设备。
因此,太空育种动物的路,还有很长要走。
胚胎发育
太空直接种植
虽然太空育种已经具有了2000亿的市场规模,但是”种地狂魔“中国人还想要更宏伟的目标,那就是直接在太空中种菜,省去中间的一来一回。
或者去月球、火星种菜,直接解决了后顾之忧。
这个想法听起来天马行空,但是却可以实现。
无土栽培技术
我国已经成功实现在南极地区种菜,这表明,我们有能力摆脱传统的种植技术,去往环境恶劣的地方种菜。
想要实现太空种菜,就必须设立一个培育空间,对植物进行无土栽培,这样不管是太空还是月球、火星,都可以种出菜。
然而,难就难在培育空间上。植物虽然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,但是它本身还需要有氧呼吸,因此培育空间内必须保持足够的氧气。
此外,还需要水、营养液等,这些都需要从地球上带到太空中去。
我国在南极种菜
太空直接种菜的成本非常贵,科学家们并没有打算将其像育种那样投入商用,而是准备专门为宇航员设计。
我们都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吃不到新鲜的食物,吃的都是真空包装好的,味道、口感已经大变样,唯一的作用就是提供身体所需的物质。
为了能够让宇航员们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,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太空种菜。
我国未来的种菜计划
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,中国的空间站会像南极科考站那样,种出各种蔬菜水果,隔壁的国外宇航员都馋哭了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